
以制造業享譽全球的德國人看上中國列車了!德國鐵路公司董事海克·哈納加特近日接受《法蘭克福匯報》采訪時說:“在3到5年內,亞洲尤其是中國可以大部分滿足德國鐵路對列車和配件的采購需求。”
聽聞這一消息,不少人驚呼:德國國企竟然要從外國購買設備?這讓西門子情何以堪?在他們看來,德國工業產品那么強,還用得著進口嘛。
事實上,德鐵并非只能購買德國配件供應商的產品。控制成本是企業的要務,德鐵每年在列車和零配件上花掉18億歐元,主要從歐洲采購產品。德鐵想壓縮這筆開支,因此看上了中國。
中國列車“駛入”德國靠什么?
哈納加特透露,德鐵將于今年秋季在北京設立采購辦公室,“以加強和中國南車集團與北車集團的合作”,而中國領導層也對中國鐵路與德國的合作“很感興趣”。
據報道,本月18日至21日,哈納加特和公司采購部總監一行來華,先后拜訪了南車、北車、華為和太原重工,與中國鐵路行業的供應商建立聯系,擴大供應商網絡。
哈納加特說,德鐵希望“向當前的供應商如西門子表明,該公司正在認真考慮其競爭對手的產品”。隨著德鐵采購政策的改變,老牌供貨商西門子等將面臨挑戰。
中國列車“駛入”德國靠什么?
目前尚不清楚德鐵要采購的列車是輕軌列車還是動車組列車。值得一提是,中國CRH3型動車組列車原型就是德國西門子ICE-3列車,由中國北車唐山軌道客車公司引進。中國以引進西門子先進技術并吸收的方式,由唐車將該車型實現國產化。
德鐵是國際性的運輸和物流集團,在全球范圍內,與其有直接的貿易往來的供應商將近15000家。
數據顯示,德鐵每年在日常辦公用品如紙張、電腦硬件等項目上的采購額約19億歐元,輕軌類型機車20億歐元,基礎設施部件約55億歐元。如果算上部分服務類采購項目,德鐵每年采購總額達120億歐元。
根據德鐵與德國聯邦政府簽訂的協議,從2015年到2019年,共計約280億歐元將用于翻新改造現有的德國鐵路基礎設施,這對于全求范圍內的相關供應商來說無疑是一塊巨大的“蛋糕”。
為保障這個二戰之后德國鐵路領域最大的投資項目順利實施,德鐵突破了本土采購為主的傳統模式,計劃將采購部門拓展至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在質量、創新和價格方面滿足德鐵要求的供應商,而亞洲和中國是德鐵相中的重要市場。
向來以德國制造引以為傲的德國人多少有些想不通,德鐵為何要舍近求遠,讓家門口的西門子眼睜睜地痛失訂單。
對此,德國N-TV電視臺評論說,這種激動其實荒誕得很。貿易從來不是單行道。德國鐵路又不是德國供貨商的促進協會。德國鐵路現在從波鴻交通技術公司購買的火車輪軸每組要價是2000到3000歐元。中國競爭對手的產品要便宜1/3。德國鐵路想降低成本十分正常。
中國機車車輛制造企業今非昔比,它們在過去幾年里掌握了關鍵技術。哈納加特說:“‘中國制造’意味著低質量的時代已經結束。”
北京正推動南車集團和北車集團這兩大鐵路機車車輛制造企業合并。德鐵認為,中國未來將占有世界火車市場的一半份額。
中國機車車輛制造企業目前生意興隆,正為美國波士頓制造地鐵列車。2020年,慕尼黑城鐵將招標采購新列車。德國的區域列車據說也將由中國制造。中國邁進德國大門內的早就不是一只腳了。
獲得制造強國德國的青睞反映出“中國制造”的長足進步。但與德國式的嚴謹和日本式的精細相比,“中國制造”的特征還是更多局限于“價廉物美”,甚至價格仍是第一優勢。應當看到,中國品牌邁向世界舞臺漸成趨勢,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