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企業國家遭遇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時,是積極應訴還是選擇逃避?在自己自己的知識產權家底還是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怎樣才能避免涉外的專利糾紛?“走出去”的企業應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確立防御和維權策略?當“337電池專利糾紛案”塵埃落定時,研究分析中國企業在一系列涉外知識產權的成就得失就顯得分外重要。在總結一系列經驗教訓后,人們無不清晰地認識到,制定并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是企業維權和發展的當務之急。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隨著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獲得的份額越來越多,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漸抬頭,知識產權問題成為一些國家慣用的殺手锏,尤其是“337調查”已經成為國內企業進軍美國商場的一道檻。從木地板、文具、墨盒、LED(發光二極管)到今天的電池,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都成為“337調查”的重點對象。事實證明,美國企業已經把“337調查”作為阻止中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律途徑。由于“337調查”本身具有甚至超過專利司法程序的巨大殺傷力,若不積極應訴,后果會非常嚴重。但“337調查”時間短、程序復雜、應訴代價高昂,又讓很多中國企業忘而卻步。近年來,不少競爭對手都選擇我國具有較大市場潛力、高附加值或高技術含量產品提起“337調查”,企圖迫使中國企業放棄或退出美國市場。
面對現實,迫切要求國內企業積極去適應新形勢、新情況,認真分析總結“337調查”案例中的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從長期準備和積極應對兩個方面進行謀劃,完善相關工作。在更加注重自主創新的同時,加強知識產權意識和實行有效的應對策略,迅速提升掌握和運用知識產權進行市場競爭的能力。
一要放眼長遠,形成促進自主創新不斷提升的長效機制。堅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完善和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統籌和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在一些重要產業盡快實現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能力的突破,使我國從主要技術依賴引進轉向逐漸增加、最后達到主要靠自己創新。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業化,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準,支持一批擁有知名商標產品、先進技術、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二要高度重視和支持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加快自主創新與知識產權戰略的融合。立足當前,企業必須建立知識產權情報分析和預警機制,對于自身的知識產權缺陷和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布局,進行必要的分析和長期跟蹤,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在產品進入境外市場前,須充分了解和掌握所在國同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和相關法律法規,對將要在國外市場使用的商標、專利提前申請,提高企業自主維權意識。注重加強自身的知識產權積累,對于可能存在的創新點,盡量多地申請專利,作為防范專利訴訟的對抗性武器。一旦遭遇訴訟,應勇于面對、積極應訴,運用國際規則和靈活手段努力贏得訴訟。
必須引起注意的是,目前我國企業對自主創新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紛紛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但知識產權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面對日益頻繁的知識產權糾紛和日益急迫的技術升級的雙重壓力,我國企業必須抓緊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提高對知識產權的駕馭能力,學會在技術立項、產業化、市場保護中應用知識產權手段,真正確立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企業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