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增長新引擎,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產業、制藥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柳州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市新出臺的《柳州市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培育計劃》(以下簡稱《培訓計劃》)中,明確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快速成長,進而推動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步伐。選擇41家企業重點培育。
根據《培育計劃》目標,我市選擇了41家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并有明確的成長分解計劃。到2014年,力爭41家企業實現產值300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到2017年,力爭41家企業工業產值均超億元,其中,銷售收入超30億元企業2家;10億至30億元企業2家;5億至10億元企業16家;1億至5億元企業21家。
《培育計劃》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技術創新項目建設,通過兼并重組,增資擴產、對外聯合等方式擴大規模,做大總量,著力培養一批產值超5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和產值超億元的成長型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推動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加快技改項目建設。
鼓勵企業加強與有實力的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推進一批自治區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自治區級研發中心、自治區千億元產業研發中心、自治區工程院和自治區級產學研用一體化企業建設,不斷增強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能力。
通過一批技術創新項目實施,研發關鍵、核心技術,開發新產品,創建新品牌。
對列入成長計劃的41家企業,我市實行動態化管理,及時將符合《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條件的企業納入成長計劃,同時將存在不良業績的企業,調出成長計劃管理序列。
我市為新開辦、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企業提供項目備案、核準、環評、安評、用地預審、工商登記等“一站式”服務,實現綠色通道,特事特辦。并建立定點聯絡機制,對列入培育計劃的每個企業由市相關職能部門安排專人進行定點聯系,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加大資金扶持、給予多項發展獎勵、政府優先采購等,《培育計劃》顯示出很足的扶持分量。
市財政每年安排的3000萬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優先支持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培育及新項目引進,給予項目廠房、設備實際投資額8%的補助。企業獲新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財政給予50萬元獎勵。獲新認定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財政給予20萬元獎勵。新建了博士后工作站的企業,市財政給予10萬元獎勵。對獲得授權并已應用實施產生經濟效益的發明專利的企業,每項市財政給予2萬元獎勵。
《培育計劃》將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商標列入爭創馳名、著名商標儲備庫,優先培育。
新獲得中國名牌產品或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企業,每獲得一項,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新獲得廣西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每獲得一項,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牽頭或作為主要單位制定產品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在制定的標準頒布實施后,每制定一個產品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
對列入培育計劃的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年度主管業務收入、利潤總額、應繳稅金等主要指標,以及環境保護、節能降耗、安全生產等內容進行綜合考評。每年度對實現培育目標的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進行表彰獎勵。
除設立貸款風險補償和獎勵資金,《培育計劃》還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強對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信貸支持,逐步提高貸款的規模和比重。
根據《培育計劃》目標,我市選擇了41家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并有明確的成長分解計劃。到2014年,力爭41家企業實現產值300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到2017年,力爭41家企業工業產值均超億元,其中,銷售收入超30億元企業2家;10億至30億元企業2家;5億至10億元企業16家;1億至5億元企業21家。
《培育計劃》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技術創新項目建設,通過兼并重組,增資擴產、對外聯合等方式擴大規模,做大總量,著力培養一批產值超5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和產值超億元的成長型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推動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加快技改項目建設。
鼓勵企業加強與有實力的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推進一批自治區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自治區級研發中心、自治區千億元產業研發中心、自治區工程院和自治區級產學研用一體化企業建設,不斷增強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能力。
通過一批技術創新項目實施,研發關鍵、核心技術,開發新產品,創建新品牌。
對列入成長計劃的41家企業,我市實行動態化管理,及時將符合《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條件的企業納入成長計劃,同時將存在不良業績的企業,調出成長計劃管理序列。
我市為新開辦、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企業提供項目備案、核準、環評、安評、用地預審、工商登記等“一站式”服務,實現綠色通道,特事特辦。并建立定點聯絡機制,對列入培育計劃的每個企業由市相關職能部門安排專人進行定點聯系,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加大資金扶持、給予多項發展獎勵、政府優先采購等,《培育計劃》顯示出很足的扶持分量。
市財政每年安排的3000萬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優先支持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培育及新項目引進,給予項目廠房、設備實際投資額8%的補助。企業獲新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財政給予50萬元獎勵。獲新認定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財政給予20萬元獎勵。新建了博士后工作站的企業,市財政給予10萬元獎勵。對獲得授權并已應用實施產生經濟效益的發明專利的企業,每項市財政給予2萬元獎勵。
《培育計劃》將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商標列入爭創馳名、著名商標儲備庫,優先培育。
新獲得中國名牌產品或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企業,每獲得一項,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新獲得廣西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每獲得一項,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牽頭或作為主要單位制定產品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在制定的標準頒布實施后,每制定一個產品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
對列入培育計劃的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年度主管業務收入、利潤總額、應繳稅金等主要指標,以及環境保護、節能降耗、安全生產等內容進行綜合考評。每年度對實現培育目標的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進行表彰獎勵。
除設立貸款風險補償和獎勵資金,《培育計劃》還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強對非公有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信貸支持,逐步提高貸款的規模和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