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那么一把尖刀,給宏觀經濟刮骨療傷,給微觀經濟剔除迷茫,這把刀,眉頭總是深深擰成“川”字,眼神、言辭鋒利刀刀致命,他就是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
?
昨日(10月25日),許小年在成都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的“智慧連城?思享會”上宣布,“我以前研究宏觀經濟,現在開始研究微觀層面,我看得越多,我對中國經濟未來希望覺得越是光明。”
?
這一研究大方向的變化,讓許小年這把刀從宏觀刺向了微觀,他對實體經濟的危、機并存抱有拳拳之心。
?
許小年說,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靠著投資實現數量型增長,留下了一些后遺癥,“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告訴我們,刺激需求的時代過去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轉向了企業,“只有企業提高了效率、創造了價值,這樣的增長才可持續”。
?
談增長動能:投資驅動不可持續
?
“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要強調的是,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今年五月,一位“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對經濟形勢的判斷,許小年對此十分贊同。
?
在L型經濟下,如何找到新的增長動能?許小年給出一個“生產函數”理論公式,等號左邊是GDP,右邊則是資本投入、勞動投入與技術水平指標,右邊三者決定了GDP的走向,也可以看出企業發展、國家經濟增長的兩大類型。
?
一大類叫做“數量型增長”,主要依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來增加產出、產值,進而拉動GDP;另一類則是“效率性增長”,資本和勞動的投入基本不變,提高技術水平驅動經濟增長。后者資源投入的數量沒有變,但是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勞動力的效率提高了。
?
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是什么型的增長?“是數量型增長”,許小年說,“這樣的增長存在極限,不可持續”,因為資本量和勞動力數量有限,決定了經濟規模的有限,不可能無止境的投入驅動經濟增長。
?
舉個例子,農民種地,一開始靠手工,這時候,有了第一次資本投入,買來一臺拖拉機,農業產出增加。如果再給他一臺拖拉機,第二臺增加的產出相比第一臺,勢必明顯下降。如果再給他第三臺拖拉機,會導致產出不變。“第三臺拖拉機叫什么?就叫過剩產能。這就是資本投入的邊際效益遞減。”許小年補充道,對整個宏觀經濟而言,也到了資本過剩的階段。
?
許小年認為,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一次比一次效果弱,他提出,實體經濟產能過剩,投資再進入實體經濟,形成的全是新的過剩產能,賺不到錢。逐利的資本就會轉身離去,去哪兒?“錢去了樓市,去了股市。但是炒來炒去,價格往上漲,社會的總財富沒有增加,沒有創造新的價值”。
?
實體經濟的困難和資產市場的繁榮,是一塊硬幣的兩面。
?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54個月負增長。許小年認為這是產能過剩最直接的證據,“為了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企業競相削價。”
?
在GDP的增長中,以往依賴資本的增加驅動經濟增長。“但是我們沒有想到,資本增加對于經濟的推動作用是有限的,超過了一定限度之后,再增加也沒有用了”許小年說。
?
談供給側改革:清除系統性風險
?
2015年11月10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第二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2015年歲末橫空出世的“供給側改革”一詞,很快就成為經濟領域的高頻詞。
?
春暖鴨先知,時刻把脈中國經濟的許小年很快嗅出政策的轉向,他認為,“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提出正是在告訴我們,刺激需求的時代過去了,“供給側沒有在玩文字游戲,而是國家實質性的戰略轉變,過去是在需求側發力,現在要轉變增長模式,從投資驅動轉到供給側改革”。
?
在許小年看來,供給側改革應該以企業為核心,圍繞著企業如何提高企業的效率,如何促進企業的創新活動,如何促進企業層面上的技術進步上來做文章,提高企業的效率,來要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
可是,問題再一次擺在面前。此前的增長模式留下了一堆“后遺癥”,比如過剩產能,比如債務風險迅速上升,比如銀行壞賬,國家經濟正面臨這三大系統風險。對此,許小年提醒,“要想走出L型這個尾巴,首先要清理過去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系統性風險,在沒有清除之前,中國經濟很難進入下一輪的增長。”
?
供給側改革針對我國現存的經濟問題“對陣下藥”,接下來,要如何化解上述系統性風險?去杠桿、去庫存、去產能,“得堅定地移除這‘三座高山’。”許小年說。
?
談新動力:轉型不等于“轉行”
?
農民有了兩臺拖拉機,第三臺是產能過剩,再給第四臺更是完全浪費。想要增加產出,出路在哪里?
?
許小年開出一劑藥方:提高技術水平。比如種子換成優良品種,既不用增加勞動力,也不用增加土地,就能增加農業產出。
?
新的增長點從哪里來?這就講到“技術進步”了。經濟新動能來自企業、來自微觀層面,來自于技術水平的提高、來自于效率的改進。許小年表示,“如果我們能夠看到企業創新能力和效率的改進,我們對未來經濟走勢有理由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
?
如何挖掘新動能,許小年從政策端給出建議。他說,政府應該讓企業能夠支配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研發中去,開發新的產品、新的技術;其次,提高經濟的總體效率,縮小國有經濟范圍,“讓市場在配置資源的過程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同時,給民營企業創造有信心、有保護的投資和經營環境,讓實體經濟安心去思考如何實現技術進步。
?
對于企業而言,許小年則提醒,轉型不等于轉行。“最近好多企業說制造業不行了,那我做投資吧。你們都做投資,誰做企業啊,你往哪兒投啊?”
?
創新也不等于非要用高科技。許小年最近調查了服裝業一家公司,在這個門檻低、產能過剩甚至虧損經營的行業里,許小年找到了新的商業模式。據他介紹,有人利用信息技術對生產線升級換代,在工業的流水線上,實現了西服的個性化定制,成本降低了50%以上,交貨期從裁縫鋪里的一兩個月縮短至7天。“這就是傳統行業的創新,也不是什么高技術,就是工業自動化。提高技術,不是為提高而提高,技術是用來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服務的。”
?
此外,許小年還呼吁企業家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說,在轉型的這個階段上,企業需要拋棄過去機會主義的習慣,不要再去尋找政府的風口或者商業的風口,“尋找風口害了多少企業。跟風不是不能賺錢,而是賺錢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