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防城港澳加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小榨車間正式投料生產,從粒粒大豆進入到滴滴豆油的榨出,每一個生產環節的數據每小時即形成一次報表,生產線實施智能化監測。
“就全國同行業來說,我們公司在兩化融合方面絕對是處于領先水平。”該公司總經理張慧說。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是推動工業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不僅僅是澳加糧油,紅沙核電、金川冶金、大海糧油、金灘管業、盛隆冶金、廣西上上糖業、桂人堂金花茶……一批技術創新企業成為全市工業生產的中流砥柱,撐起了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4%、增速全區第一的這一硬數據。
依托轉型升級的主動,贏得競爭發展的主動。市工信委領導告訴記者,防城港市的工業從上世紀末的“處女地”,到臨港工業起步,到六大支柱產業布局,再到現在的規上工業同比增速全區第一,工業的強勢崛起,一直是技術改造和創新在強力驅動。
在全面推進邊海經濟帶建設的藍圖下,技術創改正引領全市工業由“制造”邁向“智造”。
3月8日,在東興市江平工業園金灘管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進料、制管、裝運,各個生產環節都在忙碌著。
“每個企業的眼睛應該看市場,但重心應該放在產品技術創新上。”公司總經理陳祥春說,“一個企業不斷調整‘配方’,完善‘招數’,那么你就有自己的‘獨門武功’,在同行業你就能屹立不倒。”
讓陳祥春引以為豪的是金灘管業在廣西管材企業中,唯一擁有自治區級的企業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和質量檢測中心。他表示,企業正在升級國家級企業研發、技術和檢測中心,致力成立全區第一個第三方評審檢驗機構,掌握行業話語權。
不同于金灘管業的技術創新爭取行業話語權,金川冶金的技術改造,同樣使企業延伸了生產鏈,提升了綜合效益。
“我們的渣選礦技術改造項目,提高了廢渣的綜合回收率,每年能回收約2萬噸銅,相當于開采一個中等的礦山。”該公司計劃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之前堆存的廢渣,經過深加工,現在都成了搶手貨。”
見微而知著。近年來,盛隆冶金、桂人堂、暉龍科技等8家企業已通過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的認定,盛隆冶金、國茗金花茶兩家企業還通過了自治區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的認定。而紅沙核電、大海糧油兩家企業被國家工信部評為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單位。
除企業自身開展技術創改外,防城港市也以工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自主創新為動力,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改造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和完善全市工業創新體系建設。
創新有動力,緣于“靠山”硬。除鼓勵企業自己開展技術創新外,防城港市還積極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產學研合作項目,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
據悉,如華欣建材與廣西大學合作開展新型墻體材料的研發、桂人堂與廣西醫科大學合作開展金花茶護肝沖劑產品的研發等,防城港市一批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了產學研合作項目。此外,防城港市每年開展的“百名博士防城港行”等活動,更是讓防城港市企業與國內眾多知名院校開展了產學研校企合作,開拓了企業創新的渠道,增添了企業創新的動力。
在鼓勵企業創新發展的同時,防城港市也積極指導企業申報自治區級技術創新項目、工業創新發展項目、千億元產業產學研用合作項目、自治區級研發中心技術創新及創新能力建設項目等一批自治區重點扶持項目,爭取創改發展財政補助。
據悉,僅2016年,防城港市便幫助澳加糧油、金灘管業、鑫宇金花茶、金川冶金、菌海冶金、大海糧油等6家企業爭取到技改扶持資金1260萬元,博森化工則獲得自治區級產業創新發展財政補助75萬元。
黃如光表示,下一步防城港市將重點鼓勵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培養,推動企業真正成為凝聚人才的主體、科技投入的主體、創造知識產權的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
隨著防城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組建完成,傳統產業升級再造和新興產業強勢挺進,一個充滿活力與動力的現代工業基地正加速形成。工業前行,技術先導,在技術創改的引領下,防城港市工業將跨步形成“防城港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