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14日舉行的第十八期廣西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提出,推進廣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多條途徑,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從廣西特點出發加強與東盟地區等國際產能合作。
前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區高技術產業增速和比重提高,高耗能產業增速回落明顯,企業成本下降,資金周轉加快,補短板投入快速增長,產銷持續走好。但供給側滯后于需求側變化,供給不能有效引導需求等深層次問題仍然存在。
與會者認為,“三大定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和“一帶一路”建設等,是廣西加強與東盟地區等國際合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機遇。東盟連續15年成為廣西最大貿易伙伴,廣西與東南亞人文關系密切,加上邊境政策和廣西開放政策、東博會落戶南寧、面向東盟和國際的保稅體系和多個合作試驗區建設等,在地緣人緣親緣等方面為廣西加強與東盟地區國際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上月剛結束的第13屆東博會,舉辦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論壇,就深入探討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對中國-東盟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所帶來的重大機遇,以及推進中國-東盟國際產能合作的有效方式和實現路徑達成了新共識。
專家認為,通過加強與東盟地區等國際產能合作,并以擴大開放、推進改革辦法和創新手段,培育廣西新業態、新產業、新經濟,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努力實現做大規模、做強實力和做優結構的目標。